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以下简称《能源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其中,氢能被正式列入,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并列作为能源进行管理。
“把氢能纳入《能源法(草案)》,标志着在法律层面对氢能作为能源的认可,氢能的能源属性得到进一步明确,这也相当于为氢能产业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氢能将驶入‘快车道’。”业内人士表示,在顶层规划设计引领下,各地在出台针对氢能扶持政策过程中,有了更有力的依据。同时,氢能产业有望以更高的优先级获得扶持与发展,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得到推广应用,加速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以前,氢能不作为能源管理,主要作为化工原料使用,并不会为了能源调剂或者削峰填谷来设计。”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如今,随着大量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氢能已成为一个单独的能源品类,将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次《能源法(草案)》里也把氢能加入进来。”
对此,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把氢能和电力、热力放在一起,同属于‘二次能源’,其实是从法律角度,进一步强化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对氢能作为‘二次能源’的界定。”
2018年11月,在政协双周座谈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等人就建议有关部门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将氢能作为能源而非危化品进行管理,并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尽快破除制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2020年,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发布4年后,今年4月,《能源法(草案)》公布,再次明确氢能的能源属性。
“我国经过数年力推氢能产业后,《能源法(草案)》明确氢为能源可谓众望所归。”卢琛钰说。
“从市场定价方面看,《能源法(草案)》对能源定价有明确规定,氢气价格有望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例如,在政府引导氢气价格下降至合理区间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成本将随着氢气价格下降而逐渐降低,提高了其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氢能企业的市场推广是极大的助力,将加速“后补贴时代”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化推广。
香橙会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分析称,《能源法(草案)》规定了能源储备和应急制度,国家建立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即意味着氢能作为能源,将建立起相应的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长时间的、区域性的“缺氢”现象有望得到逐步缓解。
对此,杨强也认为,氢能将有望避免长时间的区域性供需失衡,氢气供应或将更为稳定,助力氢能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事实上,随着氢的能源属性逐渐明确,国内已有部分地区放开非化工园区制氢限制。例如,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明确允许制加氢一体站和新能源制氢项目在非化工园区生产,绿氢生产无需取得危化品许可证。
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今后,全国有望放开制氢、加氢站、储运氢的报批和建设限制,降低额外无效成本支出,推动氢能应用加速落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好的政策不但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还应该成为一把锐利的剑,为氢能产业披荆斩棘、扫除障碍。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能源法(草案)》出台后,预计将有效推动相关法规标准的修订,并将加速相关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投资建设电解水制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以及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电站等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落地。
“预计未来加氢站建设运营以及跨省高速氢长廊建设将得到快速推进,储运新技术应用加快,同时行业产值规模得到快速扩张,助力氢能企业健康发展。”杨强说。
“氢能产业一端连接能源和资源,另一端连接应用场景。”卢琛钰表示,在各地布局氢能产业过程中,地方往往仅具备一端条件,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地区氢能资源丰富、制氢能力强,但消纳能力不足;部分地区虽开发出大量应用场景,但缺乏氢能资源,用氢成本高昂。
为此,卢琛钰建议,需借助政策、资本、产业联结氢能产业两端并以相关产业充实,以实现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发展氢能的资源禀赋优越,化工、钢铁、重卡交通等应用场景丰富,或有望率先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
氢能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如今,氢能产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预计将在能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绿色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万辆,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0座,星空体育绿氢产能将接近100万吨,氢能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