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一线光伏大厂推出TOPCon2.0技术,提升组件转换效率和最大功率。
2.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分别展示了其TOPCon2.0技术,目前均已量产,但最大功率尚未达到650W。
3.垂直组件成为展会第二大看点,采用异质结技术的组件双面率更高,适用于地面集中式电站和农光互补场景。
4.然而,组件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下半年厂商仍需关注价格竞争。
5.另一方面,新能源大数据服务商国能日新表示,随着政策变化,公司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清洁能源发展备受关注。近期,《华夏时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记者注意到,本届博览会共设有两大展馆。其中一个为氢能展馆,另一个展馆内则集中了光储氢三个行业。
不过,该馆内以光伏企业居多,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钧达股份、爱旭股份、阳光电源、一道新能等行业头部大厂扎堆亮相,相比之下,储能领域的大型企业仅有比亚迪储能和海辰储能等少数几家参展。历年来,清洁能源博览会是展示先进产品和技术的重要平台,亦是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今年展会上,记者发现有一些新的看点和变化。第一大看点就是TOPCon在1.0的基础上,逐渐升级成2.0。
近两年,光伏技术从P型过渡到了N型技术,据CPIA的数据统计,2024年N 型 TOPCon 电池片市场占比达到 71.1%,成为占比最高的电池技术路线。但技术更新的速度还在加快。记者注意到,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在展会上均推出了TOPCon2.0技术。
天合光能工作人员李杨(化名)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件厂商掀起提效的趋势,在目前基础采取措施来提升组件的最大功率和转换效率。星空体育登录天合的TOPCon2.0技术是Ultra技术,在电池端或组件端均有一些提效措施。
据了解,这项2.0产品叠加了四项新的技术,分别是0BB无主栅技术,钢板印刷技术,EPT边缘钝化技术,Poly finger技术。
记者注意到,展示的TOPCon2.0组件转换效率为24.1%,最大功率为650W。不过,李扬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目前还没有量产,明年年初才能达到650W。李扬提到,目前主流都没有量产TOPCon2.0技术,基本是今年投入,二季度开始逐步叠加技术量产,功率慢慢地往上提。
“今年展会的亮点是TOPCon2.0技术。”通威股份公司人员王振(化名)表示。他向记者透露,这次主要展示了四种产品三个技术,分别是两款TOPCon2.0产品,一款BC产品和一款异质结技术产品,目前,BC和异质结技术是储备,主流推出的还是TOPCon技术产品。
目前,通威股份的TOPCon2.0产品已经量产了,但这两款组件量产的功率还没达到最大功率,670W和765W仍是实验室数据。量产的规模也不是很大,目前产能正在逐步释放,2.0技术产品计划在今年6月达到每月500兆瓦的产能。
展会第二大看点是垂直组件,华晟新能源公司人员杨莉(化名)向记者介绍,该组件采用垂直安装方式,与常规带倾角的安装方式不同。具体安装方式是将组件离地并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装机和支架支撑起来。杨莉告诉记者,这种安装方式适用于各省的峰谷电价政策和市场化交易,其发电曲线与峰谷电价曲线吻合,从而提升了项目收益。
例如,当组件东西向安装时,早上东边发电达到高峰,正好与电价高峰时段相匹配,傍晚西边发电也与发电高峰相吻合,组件双面率比较高,背面发电能力能达到正面95%,正背面发电能力基本相当。
“其实立式安装大家都可以做,但唯一区别这款是采用异质结技术的组件,天然的双面率高,其他技术背面率可能只能达到80%多,双面率没那么高,所以没有那么适用于立式场景。”杨莉表示。
杨莉进一步表示,“531”政策之后,新能源电价要市场化交易,现在来咨询和对接这类组件的人很多,即使发电量可能不如带倾角的组件,中午受光面积小,基于峰谷电价,收益可能反而会更高。
记者获悉,该垂直组件今年已经量产了,因为成本高一点,该组件价格上会有一定溢价。基本每瓦8毛左右。通常,异质结组件要比TOPCon组件贵一些,杨莉告诉记者,今年将0BB技术全面导入,加上封装优化,基本上能做到成本持平。这类组件主要适用于地面的集中式电站,特别是在有坡度的山地,同时也可用于农光互补。
展会第三大看点是组件功率越来越高,记者全程逛下来,一二线厂家组件最大功率基本上能达700多瓦,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文中提及通威股份携带了一款异质结组件,记者发现,这款组件在展馆中功率最高,可达790.8W,转化效率突破25.46%。据了解,这款组件是目前第三方测试的全面积效率最高值,刷新了纪录。
记者现场了解获悉,抢装潮下,有欢喜也有忧愁,当前,无论是一线大厂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爱旭股份,还是二三线组件企业一道新能、高景太阳能,基本上都是满产的状态,但也有不少人对抢装潮后的组件价格不乐观。星空体育登录有销售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下半年还得一块“卷价格”。
“组件在市场上同质化了,产品大家其实都一样,没有要求特别高的规格,现在还是看成本,大环境不好,最关注的还是价格。”高景太阳能公司人员李颖(化名)告诉记者。
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现状,浙江一光伏企业工作人员段延(化名)对记者表示,现在基本不好做,利润非常低,产能过剩,因为中国各厂商都比较内卷,主要还是“卷价格”“卷功率”。
在某一线大厂员工王昱(化名)看来,光伏技术门槛并不是特别高,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下半年还得一块“卷价格”,客户也说一线厂家中,谁的价格低就用谁的产品。至于各个技术产品增益情况,很多客户根本不听,认为都差不多。
不过,记者了解到,也有企业迎来机遇。国能日新公司人员赵阳(化名)对记者表示,今年136号文件发布后,未来电站收益问题备受关注,新能源已经进入规模化后运营阶段,“430”和“531”两个政策出来后,对于他们这种新能源大数据服务商来讲,机会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