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在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标普全球共同举办的2024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4)》,深入分析了大国博弈对全球及中国能源发展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倡议共同巩固能源安全基础,加快推动公平、公正、可持续的能源转型。 本版文字由 本报记者 王钰杰 整理
-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尚好,但基础尚不牢固。仍需关注“地缘政治、电力安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性”四类风险。其中,地缘政治对抗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源。星空体育注册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包括气候雄心与行动间存在巨大鸿沟、国际能源合作与治理面临巨大挑战、能源系统形态正迎来巨大变革。
-从“巩固能源安全基础、强化电力安全保障、促进国际能源合作、推动能源转型提速”四个方面提升能源安全水平。
-推进全球能源开放合作的三项对策:一是全球应尽快走出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的恶性循环,通过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加大能源发展投资与加快先进技术推广普及,保障能源产业供应链稳定。二是务实处理好安全与转型的关系,先立后破、多能互补,实现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三是保障油气稳定供应仍需稳投资、稳预期,要避免能源转型导致油气供需平衡剧烈波动,以稳定的投资和预期确保油气高水平供应,提升全球能源安全水平。
《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4)》提出,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有所缓解,但地缘政治风险依然突出,能源合作遭遇阻力,能源转型仍面临诸多阻碍。全球对于能源保障的关注正在上升。然而,随之而来的可获得性风险也在加剧,特别是在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的基础仍显得脆弱。报告呼吁围绕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开展务实合作,巩固能源安全基础,加快推动公平、公正、可持续的能源转型。
报告通过引入“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方法测算,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减轻,可持续性、可承受性和系统韧性3个维度均有所改善,但作为能源安全根基的可获得性小幅下降,且应对冲击能力的系统韧性仍然较低,能源安全基础仍不牢固。
作为能源安全根基的可获得性风险有所上升。一方面,大国博弈使国际社会难以有效协调解决地区冲突,各地区冲突均有外溢、扩散、升级趋势,威胁能源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全球能源投资持续增长,供应侧投资强度上升0.1个百分点,占全球GDP比重达到2.2%,助力化石能源供需维持宽松。但电力保供压力持续增加,新兴需求驱动电力消费加速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用电量增长4%,风光装机容量占新增装机容量比例接近90%,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难度。
可承受性回升至历史平均水平。市场对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产生“钝感”,能源商品价格继续回落,油气价格波动均有所减弱。2024年,全球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平均占GDP比重已降至8.3%的历史平均水平,但通胀率仍高达5.7%,部分地区高电价和能源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全球南方”国家电荒事件频发。
可持续性稳步提升。尽管2024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8%,推动温室气体排放再创新高,但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单位能耗碳排放下降1.1%,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也延续下降趋势。可再生能源延续快速发展态势,装机增速再创新高,发电量增长约6%。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0.2个百分点,达到18.7%。星空体育注册
反映应对冲击能力的系统韧性小幅提升,但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一是油气调节能力有所提升。尽管全球石油储备恢复较慢,储备保障水平处于低位,但“欧佩克+”的进一步减产使石油剩余产能增至600万桶/日。欧洲和美国的地下储气库满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二是电力系统稳定性有所下降。由于风光装机容量占比持续增长,但灵活性电源装机容量占比仍为6.5%,调节能力明显不足。
气候雄心与行动间存在巨大鸿沟。受限于、贸易壁垒、技术瓶颈等问题,能源转型速度与力度仍严重不足,全球行动与实现控制温升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国际能源合作与治理面临巨大挑战。COP29成果不及预期,资金、碳市场后续落实难度较大,国际气候治理举步维艰。投资和贸易壁垒将持续制约低碳转型进程,部分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政策将进一步破坏产业链稳定性和灵活性。各方对未来能源发展路径的分歧加剧。国际能源署(IEA)与欧洲能源公司纷纷降低石油需求预期,但欧佩克与美国机构对油气需求前景保持乐观。各国对能源安全核心利益和能源战略的关注点大相径庭,导致对全球能源合作和治理的诉求不同。
能源系统形态正迎来巨大变革。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能源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通过增强灵活性和协同性提升系统韧性,发挥节能减排提效、运行调度优化、加速技术研发与创新、预测和管控安全风险等作用。另一方面,AI给能源可获得性带来新的风险,造成电力系统压力大、网络安全风险高、技术区域发展差异大及存在失控风险等问题。
总体而言,当今全球能源安全仍需关注“地缘政治、电力安全、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性”四方面的风险。
首先,地缘政治对抗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源。其次,电力安全风险愈加突出。绿色电力不稳定供应与需求较快增长,叠加极端气候的影响,更考验电力系统的韧性。再次,人工智能缺乏监管和合理引导。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能源系统,亟待规范行业发展、强化监管和多边治理。最后,可持续性提升速度难以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当前全球在能源转型和能效领域的努力还远不足以实现气候目标。
巩固能源安全基础。推动化石能源的低成本、低碳化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应急体系和多边互助机制,保障能源投资稳定性、供应充裕性和贸易可靠性,努力消除能源贫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强电力安全保障。推动火电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培育源网荷储互动新模式,增强可再生能源的电网友好性和供需实时平衡能力。借助AI等数智化技术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补齐监管和治理短板。
继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促进产能合作、科技交流、能源投融资和标准互认。加强贸易谈判和政策沟通,降低国际贸易壁垒,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竞争。
推动能源转型提速。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地位,调动各方扩大清洁能源投资,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充分尊重各国国情,鼓励对多种低碳转型路径的探索,推动包容、公正、稳健的能源转型。
《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指出,世界能源正加速迈向深度博弈阶段,出现大调整、大分化和大重构的趋势。大国之间的博弈不仅改变了地缘政治,还显著影响了能源产业链的结构,导致能源合作的减缓。同时,美国的能源政策转向,尤其是对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同支持力度,可能会严重扰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根据报告,预计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将超过50%,具体包括天然气的发展期和非化石能源的爆发期,而煤炭则逐渐进入衰退期,石油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报告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三种情景,分别是深度博弈情景、基准情景与全面合作情景。
深度博弈情景下,全球政治博弈呈现阵营化、集团化特点,地缘冲突、科技竞争与贸易壁垒等情况持续加剧。在政治博弈的影响下,全球能源产业链脱钩、供应链相互割裂,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对能源问题的首要关切。在这种情景下,中国将能源安全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自立自强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基准情景下,大国博弈维持斗而不破的格局,各国维持有底线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同时,各国合理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因地制宜推进能源转型,努力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这种情景下,中国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转型。
全面合作情景下,世界各国会较快重塑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作为较为理想的发展路径,世界各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投资、技术与政策协同驱动能源转型。中国则将引领清洁能源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与方案,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国博弈导致的地缘政治变化、能源产业链脱钩断链及能源合作减缓,都对全球能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星空体育注册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转向或将严重扰动能源转型进程。
能源品种结构大调整。煤炭进入衰退期,石油进入平台期,天然气进入发展期、非化石能源进入爆发期,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五成。
能源需求结构大分化。需求结构“东升西降”趋势延续,发展中经济体能源需求占比提升,经济基础与资源条件决定地区能源结构演变趋势。
能源贸易大重构。能源贸易将转向以政治主导的区域流动,东西两大阵营加剧分离;能源贸易话语权争夺加剧,贸易品种更加多元,全球能源相关贸易重心由化石能源逐步转入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重阶段。
能源需求仍有较大增长潜力。2060年,能源需求将增至262亿~294亿吨标煤,较2020年增长37%~54%。但是,能源需求将面临“东升西降”、区域发展分化的情况。发展中经济体能源需求占比从2020年的59%提升至73%,其中亚太地区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主体,贡献需求增量的61%,到2060年占比达到46%。但是,分区域能源结构差异会扩大,到2060年欧洲和亚太消费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55%,中东资源国油气占比超75%,非洲与南美能源需求结构更加多元。
油气主体地位稳固。在三种情景下,2040年前油气需求占比保持在50%左右,2045年前将处于115亿吨标煤以上年需求量的峰值平台期。在深度博弈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放缓,油气的寿命期被延长,到2060年占比仍高达32%。
深度博弈改变能源转型路径。贸易壁垒与科技竞争推迟石油达峰时间点,全球石油需求于2035年左右达48.5亿吨峰值,达峰时点较基准情景推迟5年,峰值需求增加4.9%。化工成石油需求在2040年前将维持高位关键支撑,带动石油逐步转入原料利用新阶段,到2060年化工用油占比达到47%。全球天然气达峰时间提前、峰值下降。能源安全忧虑抑制天然气消费,天然气需求在2035年预计将达到4.4万亿立方米峰值,分别较基准情景早5年和降低6.1%。
在中国的能源政策方面,报告提出了一条统筹能源安全与转型的碳中和之路。中国政府致力于全面提高能源自给率,预计到2060年,能源自给率将提升至95%。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还需要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报告指出,通过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将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多元并存、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预计到2060年,中国能源产量突破60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稳步提升至95%,形成以化石能源为基石、非化石能源为支柱的发展格局。传统油气方面,夯实自主供应的基本盘,2035年前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增至3100亿立方米;到2060年油气仍有1.4亿吨和3000亿立方米产量。同时,通过技术进步拓展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提高自主稳产增产潜力,中低熟页岩油、富油煤、煤炭地下气化等新型油气资源储量大,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将大幅提升油气产量的增长空间。
能源消费进入清洁化发展时期。能源节约、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叠加氢、储能、CCUS等技术规模化发展,驱动能源结构转向“多元并存、多能互补”,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如期兑现承诺的“双碳”目标。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到2060年突破50亿吨标煤,化石能源需求逐步转向安全兜底、关键材料与应急保障等领域。在三种情景下,油气仍是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2035年前油气需求占比将维持在25%以上,保持主体能源地位,到2060年占比仍接近15%。
能源政策逐步转向以控碳为主。有序推进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极大激发“零碳”能源发展的潜力。推动一次能源消费2035年达到70亿吨标煤峰值。2035年后随着能源结构转换与效率提升带动能源需求缓慢下降,到2060年维持在64亿吨标煤水平。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用电量大幅增长,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动用电需求加快增长,2030年用电需求将超过13亿千瓦时,2060年用电规模达到20万亿千瓦时。
终端用能电气化率快速提升。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终端用能结构快速转变,电力成为终端用能的主要载体,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发展趋势显著,到2060年终端电气化率将达到63%,展望期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
传统石油产业定位转向“交通用能保障+原料用能核心”。石油作为交通燃料已达峰,需求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7.7亿吨峰值,2060年降至2.4亿吨。技术进步将引领石油原料属性增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清洁低碳转型。
石油原料属性日益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化工与新材料在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原料用油较快增长。技术进步将是引领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石油产业通过原料端推进低碳化、多元化,在生产中推进集约化、智能化,在产品侧推进高端化、精细化,逐步实现清洁低碳发展。
天然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支撑定位突显。预计中国的天然气消费于2035年达到6200亿~6500亿立方米峰值。气电成决定天然气需求增长的关键,到2060年气电装机达到4亿千瓦,成为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关键品种。若新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加速突破,国内天然气增产潜力兑现,将推动发电与工业领域“气代煤”进程,气电需求规模更大,带动天然气需求峰值有望接近7000亿立方米。
绿色新型油气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难以脱碳领域的关键选择。绿色新型油气指可再生能源转换得到的氢基能源、生物燃料及电子燃料等,其与传统油气性质相同、应用场景相似,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实现低成本的转型。绿色氢气作为电力向绿色油气转换的重要品种和关键介质,2030年后将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到2060年将增至262亿~294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50%。
-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在2035年左右达48.5亿吨峰值,天然气需求预计在2035年达到4.4万亿立方米峰值。
-全球化工成石油需求在2040年前将维持高位关键支撑,到2060年化工用油占比达到47%。
-中国能源产量预计到2060年突破60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将提升至95%。
-中国油气需求在2035年前占比将维持在25%以上,保持主体能源地位,到2060年占比仍接近15%。
-中国用电需求2030年将超过13亿千瓦时,2060年用电规模将达到20万亿千瓦时,终端电气化率将达到63%。